典型案例
在《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
近年来,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,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,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。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“夹缝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,他们普遍存在着学问基础常识水平偏低的问题。中职学生不仅基础学问常识差,而且越来越难教了。他们上课少精无神、不注意听讲,平时厌学贪玩、自由散漫、我行我素、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,学习上钻劲不足、惰性有余、不勤于思考、急功近利、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,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厌学情绪或倾向。
因此,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,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,成了摆在每一个中职学校教师面前严肃的课题。
2、主要目标:
通过车工项目的制定和工作任务的实施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由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终目的。
3、工作工程:
按照企业的需求,结合我校的实际,编制完成了体现“项目课程为主体,工作任务为引领”理念的课程标准,并以此为纲领来对专业核心课程《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》进行任务引领式开发。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,大家坚持以教材开发理念为统领,构建完成融“能力目标、工作任务、常识目标、任务描述、任务实施、思考与练习、任务评价”于一体的任务引领式教材框架。这种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定位准确针对性强,脉络清晰,它不强调常识的系统性而是以工作任务引领常识、技能,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常识,转变教育观念,强化实践能力,激发学习热情,培养创新思维,锻炼合作能力,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。
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,教师必须做到:
1)课前精心设计任务
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,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,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工作任务。
2)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。
新课开始,学生接到工作任务,首先要进行分析。这时教师需要适当的启发和引导。由于每个工作任务都包含着新、旧常识,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,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。这样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,是和老师一起解决的,也就学到了新的常识点,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,变成了“我要学”。
3)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,教师要进行分析,并引导性地加以解决。
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,解决问题是靠学生自己。当学生不能解决时,教师就作适当的引导。这样,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,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常识,在完成任务时获得一种成就感。
4)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及时的进行评价。
对学生进行的适当、及时、客观的评价,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。一些激励性的评价,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。在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,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注重学生获取常识的对与错,而是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每组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时,进行交流展示,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,并对一些完成及时,并有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表扬,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提议。大家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按三个方面进行:学生自评,小组互评,教师评价。这样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,存在的问题,并能及时的加以解决。
下面用一实例来说明整个教学过程:
(一)、布置任务,给出零件图
名称 |
材料 |
任务用时 |
图号 |
螺纹轴 |
45钢棒料 |
12课时 |
6 |
(二)、任务的实施
1、进行任务分析
此任务主要学习普通外螺纹的车削技术,要求车削一简单的螺纹轴,先加工左端外圆,外圆要求IT8精度,通过前面的学习很容易完成。调头加工M20×2—6g的螺纹是本任务必须要掌握的技能。
(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,自己拟定加工方案或工艺路线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,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解答。)
2、完成任务前的准备
(1)毛坯为φ30×60mmr 45钢棒料,45°车刀、90°高速钢外螺纹车刀、车槽刀各一把,M20×2—6 g螺纹环规、0~25mm千分尺、25~50mm千分尺、0~150mm游标卡尺、钢直尺、对刀样板各一,木榔头、毛刷、铁钩各一把,铜皮、垫片若干。
(2)在加工任何零件之前,必须进行相应的工艺准备,螺纹加工有别于其他车削加工,其工艺准备内容如下:
A、看清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。
B、计算或查表掌握螺纹基本要素数据。
C、调整好车床相关手柄位置。
D、检查中、小滑板间隙,确保大小适当,必要时进行相应调整。
E、调整好开合螺母松紧程度。
3、拟定工艺路线
这个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既可以独立思考,又可以互相学习参考,拟定各组最佳的方案,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。教师逐一点评,指出各自工艺的利弊,让同学们加以修正,然后到指定的机床上实施加工。
由教师给出参考工艺路线:
序号 |
步骤 |
示意图 |
说明及注意事项 |
1 |
装夹工件车端面 |
|
工件伸出长度38mm 找正工件、夹紧工件 车平端面 |
2 |
车外圆 |
|
车φ26至要求 长31mm |
3 |
调头车端面 |
|
伸出长度32mm左右 夹持时垫铜片,找正工件后夹紧 车端面,保证总长56±0.15mm |
4 |
车外圆 |
|
车螺纹大径保证φ20-0.038 -0.318,尽量靠近下偏差,保证φ20外圆长度26mm 倒角C1.5 |
5 |
车槽 |
|
车槽6×2mm 保证转速350r/min |
6 |
车螺纹 |
|
直进法车螺纹 转速40r/min |
7 |
检查入库 |
|
用螺纹环规检验螺纹,用千分尺、游标卡尺等检验其他尺寸,合格后入库 整理工具、量具、刀具,保养车床、打扫卫生
|
( 三)、加工结束后,教师对于整个加工过程予以小结,并指出注意事项
1、螺纹切削的传动路线与进给不同,使用光杠传动,用开合螺母控制。
2、加工速度低,多次进给,背吃刀量逐一减小,刀具安装要求严格,要留出足够的退刀槽,防止加工时撞刀。
3、螺纹的检测方法很多,大批量生产用螺纹环规和塞规,单件生产可用螺纹规、螺纹千分尺,梯形螺纹用三针测量。)
注意事项:
1、注意装夹要到位,因为切削力较大,一般常用尾座顶尖来保证螺纹的精度。.
2、车螺纹前,先用车刀在工件端面上倒角至略小于螺纹小径
3、车螺纹时,必须注意中滑板不能多摇一圈,否则会造成车刀与工件相撞,发生危险。
4、当工件旋转时,禁止用手摸或用棉纱去擦螺纹,以免伤手。
5、车削螺纹要注意力集中,尤其是初学者,应采用低速车削
(四)、学生各小组互相讨论,采用自评、互评、组间评议的办法,对项目工作任务进行检查评分。最后老师、学生共同讨论,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由引导教师进行综合打分。
任务评价表:
项目 |
指标 |
分值 |
评价方式 |
备注 |
自评 |
互评 |
师评 |
外圆 |
φ260 -0.033 |
10 |
|
|
|
游标卡尺测量 |
Ra≤3.2 |
10 |
|
|
|
样板对照 |
螺纹 |
环规综合检验 |
10 |
|
|
|
|
牙型半角对称 |
10 |
|
|
|
|
无乱牙 |
10 |
|
|
|
|
表面粗糙度Ra3.2 |
10 |
|
|
|
样板对照 |
长度 |
56±0.15 |
5 |
|
|
|
游标卡尺测量 |
26 |
5 |
|
|
|
技能技巧 |
正确刃磨高速钢外螺纹车刀 |
10 |
|
|
|
|
职业素养 |
工量具定置管理 |
10 |
|
|
|
按照7S管理要求规范摆放和保持现场 |
安全文明生产 |
10 |
|
|
|
合计 |
100 |
|
综合评价 |
|
(五)本节相关常识:
(本部分由学生发现问题,教师引导讲解,加以掌握。)
A、普通螺纹的应用及参数标准
B、普通螺纹的标注
C、普通螺纹车刀
D、螺纹车刀的装夹
E、练习开合螺母的使用,做到眼疾手快,防止刀具撞击螺纹左端面,使用开合螺母能保证螺距不是12mm的整数倍时不会出现乱扣。
F、螺纹量规的结构特点
G、车削螺纹方法:
H、车削普通外螺纹的步骤:
1、安装螺纹车刀
2、调整车床:(1)变换手柄位置 (2)调整滑板间隙
(3)调整开合螺母松紧(4)试切螺纹
(5)粗精车螺纹 (6)螺纹检验
I、产生乱牙的主要原因:车床丝杠螺距不是工件螺距的整数倍。
由此可见,这种以职业岗位群职责----任务-----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,以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为载体,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重要的意义在于: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、学会合作学习、学会总结和反思。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贯穿在完成识图以及工作任务之中,教师从课前准备、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的答疑解惑、归纳总结,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,学生从分组讨论、接受任务、分工合作、完成任务到提出困惑、分析得失,主观上产生了“成功了”的刺激,学生看到学习效果后再次体验学习,随后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动机,使他们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,另外,常识点的掌握过程就是学生完成任务中所遇到问题的过程,由此,学生的创新能力,实践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这样,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相长,保证了教学质量。
4、条件保障:
此次机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作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,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,此次投入161万元,增加了CA6140A普通车床的数量,从而保证了《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。
5、成效:
经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,机电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、娴熟的车工技能水平,良好的企业员工素质,在市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佳绩,在就业岗位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。
6、体会与思考:
1)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,太难了会让学生失去信心,太容易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,在设计“工作任务”时,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常识接受能力的差异,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学问常识、认知能力和兴趣等。在设计的过程中,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,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过程,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,也就是说要“任务”要有层次感。
2) 任务目标要由浅入深,由易到难,注意循序渐进,这才能让学生有探索的能力,有成就感,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。
3) 要注意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。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,既含有学生已有的常识和技能,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常识和技能。所以在进行任务的选择时要考虑任务的难易,衔接等问题,谨慎的进行选择。
4) 任务教学中,一般都是小组协作学习,这样学生可能会增强依赖他人的意识,少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,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评价时要有所侧重。
5)任务型教学中,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,教师起引导,组织作用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,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,积极性,创造性。